“智能汽车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也会带动交叉学科和相关行业快速发展。但是,这一新兴产业正面临着商业模式和伦理问题两个巨大难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吕本富1月13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抛出上述观点。
智能汽车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重构现有的商业逻辑。
“功能车进化到智能车,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吕本富认为,“衣食住行是四大刚需,行又能把住和食串联起来,所以出行的改变,特别是由功能车到智能车,将会改变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和沟通方式。比如说,平时工作太忙,以后就可以利用上下班时间坐在自己车里看电影,不会专门抽时间去电影院,这就改变了娱乐方式。同时,汽车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智能汽车大大提高了汽车的技术密集度,与之交叉的学科和相关行业会越来越多。因此,智能汽车必将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简言之,智能汽车带来两大变化,一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二是将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智能汽车将重构原有的商业逻辑。吕本富表示:“从商业角度看,智能汽车改变了现有的盈利模式。首先,汽车将由硬件竞争上升到软件竞争。以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为代表的汽车操作系统,正成为车企的核心竞争点。如同电脑和操作系统的关系一样,未来谁可以做汽车操作系统,谁就是最牛的。其次,汽车动力系统发生不可逆转换。传统内燃机的最大热效率只有40%,而电的效率可以达到90%,所以内燃机时代终将会过去。”显然,汽车行业和移动生态系统将会同步发生变化,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也会同步升级。
两大难题待解决
价值定位和伦理问题,成为智能汽车发展亟待解决的两大难题。
让消费者买单,首要问题是解决他们的实际需求。吕本富指出:“任何科技成果的商业化,都要针对消费者的诉求而定位。不是你技术先进,市场就给你回报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有个例子是,科大讯飞的刘庆峰告诉我,刚开始他做了一个翻译软件,但没有人愿意用,后来他做成了软硬件一体的翻译机,这款产品开始热销了。就定位而言,消费者接受的价值主张分别是,产品、价格、公平、途径、服务、体验。做产品不需要把上述价值100%全满足,那太难了。只要一主一辅,其他价值做到平均数,基本就可以打开市场了。比如麦当劳,它首要主张是途径,客户在饿的时候5分钟可以找到它;其次是服务,客户到店10分钟就能吃到东西。麦当劳从来不说自己的东西好吃,只要不难吃就行。说回智能汽车,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我都没有看到他们在智能汽车方面提出清晰的价值主张。”吕本富的意思很明确,智能汽车技术再先进,商业模式无法满足用户消费需求也是白搭。
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伦理问题已经成为整个学界的焦点。吕本富介绍说:“前段时间人工改写基因造小孩的问题,让伦理问题备受关注。智能汽车同样面临这个问题,比如电动车失控了,左边一个小孩,右边一个老人,你让它撞谁?你把程序设计成让车辆自己撞毁,消费者肯定不买车了。事实上,智能驾驶面对的伦理难题远不止这一个。比如识别出车里坐着犯罪嫌疑人,是不是要把他直接送到公安局?车里的人突然发病,车辆能否超速行驶把人直接送到医院?超速行驶出现交通事故,需要追究谁的责任等等。当前,自主无人系统的公平性问题已经上升到突出位置,世界上著名的大学都在设计人工智能的伦理课,中科院大学也开设了此类课程,目的是解决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显然,从有人驾驶到无人驾驶问题不是越来越少了,而是更加复杂了。
作为社会科学学者,吕本富并不赞同过度炒作智能驾驶。在他看来,自动驾驶汽车上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即使技术水平完全达到了,后面牵扯到社会、经济和法律问题,现在远远没有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