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据外媒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研发的自主型机器人获得了进一步技术升级。如今,该设备采用多个分离装置,能够执行各种模式的漂移,并根据装配要求切换不同类型的配置。
2016年末,MIT研发了微型机器人水下车辆样机,希望能够验证其自动驾驶的能力。为此,MIT为车辆配置了传感器、微控制器、GPS模块、摄像头及其他导航硬件。研发水下车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MIT于是缩小了版本尺寸,新版本的产品不仅拥有导航功能,还强化了软、硬件追踪设备。同时,尺寸缩小后,车辆提升了效能及灵活性。
2019年,MIT再次对这一水下车辆进行功能升级,实现了自动驾驶协作功能。相较于根据具体指令接受指导的机器人,水下车辆能够针对某个具体目标,计算最佳执行过程并采用最优化配置,自行下达指令实现功能优化直至完成任务。举例来讲,如果水下车辆行驶至某一边界,其可根据边界自行更改形状,借此优化任务配置。
那么,如何让水下车辆在维持特定形状的状态下自动行驶呢?MIT提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理念:首先,采用大型水下车队,组成一架动态化桥梁,桥梁设计则基于所建水域的各类变量而定。水下车辆基于此自动计算所需变量。如此,车队即可进行有效配置,从而创建出可行的车队形状。
MIT研究的初衷是希望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工业用途,促进港口货运事业的发展。这类几近完美的协作式机器人一旦落地,航运交通流或将引入零延迟的交通理念。MIT预计,这一水下车辆的落地应用或许要比无人驾驶汽车的商业化落地还要早上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