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日本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越来越紧密,自去年年中首次达成合作协议之后,近期又展开了一轮深入的交流探讨。9月20日,由工信部和日本经济产业省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日智能网联汽车官民论坛正式召开。从会上信息来看,日本企业与中国的合作正在逐步加大,双方在智能网联汽车的合作意义重大,未来将继续加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中日智能驾驶规划节点对比
按照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中国实现汽车自动驾驶共分为四步走,目前为辅助驾驶推广期,至2025年之后实现高度或完全自动驾驶。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智能网联乘用车里程碑 | ||||||||
目标 | 2016-2017年 | 2018-2019年 | 2020-2022年 | 2025年+ | ||||
中国 | 驾驶辅助 | 部分自动驾驶 | 有条件自动驾驶 | 高度/完全自动驾驶 | ||||
自适应巡航
自动紧急制动 车道保持 辅助泊车 |
车道内自动驾驶
换道辅助 全自动泊车 |
高速公路自动驾驶
城郊公路自动驾驶 协同式队列行驶 交叉口通行辅助 |
车路协调控制
市区自动/无人驾驶 |
|||||
制表:汽车之家 |
《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到2020年驾驶辅助(DA)、部分自动驾驶(PA)车辆市场占有率要达到30%。2025年,高度自动驾驶(HA)车辆市场占有率约10%-20%。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市发布智能驾驶测试管理细则,颁布100多张测试牌照。其中,上海市已经首次进行有条件的智能网联汽车高速公路测试。
相比之下,日本的智能驾驶规划节奏也与中国接近。日本汽车工业协会自动驾驶研讨会主查横山利夫介绍,日本计划到2020年,实现高速公路自动驾驶技术(L3级),2020年以后,逐步向普通公路扩大。从2018年开始,日本就已经在探索货运中高速公路列队行驶的商用化,并且开始测试自动驾驶出租车,后者也是为服务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做准备。
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和日本都处在高级辅助驾驶(L2)的普及阶段,L3及以上的自动驾驶还在测试和小范围试运行中。而从全球范围来看,据今年KPMG发布的《自动驾驶汽车成熟度指数》,中国排名20,日本排名10,荷兰、新加坡、挪威、美国等排在了前列。中国测试创新技术的环境比世界上其他地区“更宽松”,但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者接受程度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通过合作,中国和日本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实力也将更进一步。
关键难题亟待解决
尽管传统车企和各大互联网巨头都不甘落后地宣布了路测和量产时间表,但制约自动驾驶发展的难点依然有很多,笼统来说包括技术、法规标准、成本、社会伦理等四大方面。而在实际解决中,又有无数个具体问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技术部主任王耀指出了关键的数据问题,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汽车使用端数据,但目前行业缺乏采集数据的标准体系,难以聚合与共享,也就影响了算法的迭代升级。
对此,国际车企正在尝试用区块链技术合作建立产业数据生态,2018年5月,宝马、福特、通用、雷诺、博世、采埃孚等联合成立了汽车行业最大的一个区块链数据共享联盟MOBI,随后本田、电装等企业也加入了该联盟。与此同时,各种自动驾驶联盟也在不断组建,为了更好的实现数据共享。
『MOBI联盟部分成员』
中国汽车产业各方也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王耀介绍,中汽协以建立了汽车大数据平台,对数据的采集、存储进行统一规范,以大数据与区块链基数构建多中心化的数据分布式存储结构,确保数据的确权、防篡改和溯源。
日本汽车工业协会的代表还谈到了自动驾驶安全性评估工作,需要建立创新型的安全验证方法论。近期,日本《道路运输车辆法》修正案获得通过,该法为实现自动驾驶实用化规定了安全标准。日本警察厅随后公布了相关的施行令案,对违反自动驾驶安全行驶的行为的处罚条例,该法案将于2020年5月起实施。
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在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国际标准法规的制定和协调中,中日双方共同担任了联合国WP29自动驾驶车辆工作组的副主席,一起研究明确法规框架和工作计划,推动具体技术法规的制定。
2018年5月,中日两国首次在政府层面就自动驾驶合作达成共识,在自动驾驶的公路测试规则,以及通信基础设施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开展合作。而企业层面的合作也在扩大,本次论坛上还展示了东软睿驰与本田汽车、ZMP公司与安凯客车的合作成果。
日本作为汽车产业强国,对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进行了重点布局,包括发布道路测试指南,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中日政府的联手推动,两国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