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国汽车工业前行的排头兵

企业 中国汽车报网 施芸芸 1021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从汽车维修业起步,到“上海牌”小轿车年产量突破5000辆;从最早开启合资项目的谈判,到成立了我国首家合资汽车研发中心;从产销规模跃居全国第一,到走在“新四化”道路的最前列,上海汽车工业走过了坎坷波折的70年,砥砺前行的70年,同时也是波澜壮阔的70年,不断奋进取得新成绩和突破自我的70年。令人惊异的是,中国汽车工业并不是从这里起步,却在这里实现了由小变大,正走在由大变强的道路上。上海汽车工业70年,不仅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缩影,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卷美丽篇章。

上海:中国汽车工业前行的排头兵

 

 

上海:中国汽车工业前行的排头兵

 

 

上海:中国汽车工业前行的排头兵

 

■探索期:名噪一时的上海牌小轿车

上海是我国著名的经济中心,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这座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汽车的城市,却并不擅长汽车制造,也没有被列入最早规划的汽车工业版图中。这一情况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才发生改变,在1957年和1958年两年的时间里,上海市成功填补了轿车、客车以及载重车三大类产品制造的空白,开创了上海市汽车工业的历史新面貌。

1958年5月,第一辆国产小轿车——东风CA71在长春问世之后,上海市也受到了极大鼓舞,决定动手造国产小轿车。当时,上海汽车装修厂选中的参照对象是奔驰220S,经过半年时间,在1958年9月28日,第一辆样车装配完成,名为“凤凰”,与东风CA71车头的银龙造型相呼应,寓意“龙凤呈祥”。但与东风CA71的情况大同小异,当时上海汽车装配厂的制造水平也很低,凤凰牌轿车可以说是“照葫芦画瓢”,当时的翼子板和车顶都是工人用榔头纯手工敲打完成。

上海市第一辆公交车诞生得比小轿车更早一些。1957年4月,上海客车修理厂采用解放牌CA10型货车底盘,试制出第一辆国产公交车。1958年10月,上海客车修理厂又联合几家汽车生产企业,成功试制出海燕CK730微型汽车。

1958年5月,上海货车修理厂也试制成功第一辆4吨级载重汽车交通牌SH140,驾驶室为平头方型双排座,动力系统配装最大功率90马力的6缸发动机,正式拉开了上海市货车制造的帷幕。

1960年8月,上海汽车装配厂迁址到安亭,正式更名为“上海汽车制造厂”。1963年,上海轿车工业重新启动,在当时上海机电局的支持下,上海工人硬是搞出了自己的六缸发动机。1964年,改进后的小轿车实现小批量生产,改名为上海牌SH760型轿车,当年生产50辆。

上海牌轿车一出现,就立刻成为我国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接待外宾的主力车型(红旗属于高级豪华轿车,高级别官员才能乘坐),也因此成为私人轿车市场还未开放的年代里,最“亲民”的轿车产品。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上海弄堂里,新娘出嫁如果能有一辆上海牌小轿车做婚车,一定会引起不小的轰动。

1979年,上海牌轿车累计产量达到1.7万辆,1980年,年产量突破5000辆。从早期只能勉强自主生产车用半导体收音机、喇叭、车外天线和小标牌等配套件,到年产5000辆整车,上海在汽车工业领域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与一汽、二汽不同,上海汽车制造厂始终依靠的都是地方投资、地方建设,完全可以说是“自力更生”的结果。

■起步期:上海大众艰难国产

 

上海:中国汽车工业前行的排头兵

   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桑塔纳组装成功

上海汽车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肯定,1978年,在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经委和原外贸部联合向国务院上报的《关于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的报告》中,上海成为“引进3条汽车装配线”的其中之一。在得到“轿车可以合资”的批示后,上海汽车与大众集团的合资项目很快就确定了下来,这也是当时最早启动谈判的合作项目。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项目的最终落地竟然经历了长达6年的时间,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原秘书长、饶斌之子饶达曾撰文用“最少有八九次差一点下马”来形容当时合作的艰难。在双方的不懈努力下,1984年10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最终签署了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现为”上汽大众“)合营合同。

 

上海:中国汽车工业前行的排头兵

   1984年10月12日,上海大众举行奠基仪式

长期谈判也导致上海大众错失了成为国内第一家合资车企的机会,但在最早一批成立的3家中外整车合资企业里(另外两家是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和广州标致汽车公司),只有上海大众至今仍存,且始终在中国汽车市场处于第一阵营中。上海大众的成功不仅是因为成立时间早,更重要的是双方在合作之初便诚意十足,后来不遗余力地实现了产品的百分百国产化。

作为上海大众的第一款产品,桑塔纳的国产化之路走得相当艰难。在双方签订的合作合同里,有一份7年之内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的计划表,但对于当时汽车工业体系处于起步阶段的上海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谈何容易。1987年,当时的上海市市长江泽民宣布,汽车工业是上海的第一支柱产业,且成立了“支援上海大众建设小组”和“桑塔纳国产化办公室”,加快了桑塔纳国产化进程。1990年,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率突破50%;1991年底,国产化率达70.37%,成为我国第一个告别CKD生产方式,免于国家进口许可证的车型;到1993年,桑塔纳国产化率超过80%,上海大众累计生产桑塔纳轿车达到10万辆,占到全国轿车产量的四成左右,成为国内首家建成具有初始经济规模的轿车生产基地。

另一方面,曾代表一个时代的上海牌小轿车,在1991年11月25日举行了最后一辆车的下线仪式,共生产7.9万辆。1992年1月1日,承接了18个桑塔纳国产化配件项目的上海汽车厂并入上海大众。

1993年对于上海汽车工业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销售总额达311.8亿元,实现利税33.5亿元,已连续两年位居上海市工业系统的榜首,工业总产值达162亿元,占全市国民经济总产值(GNP)的1/10。至此,在超过原上海第一支柱产业轻纺工业后,汽车工业作为上海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初步确立。

■进阶期:成立国内首家合资汽车研发中心

从1994年开始,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翘楚。在1994年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评选中,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首次以高达307亿元的销售额摘取桂冠,按利税总额排序,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在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中排到了第8位。此外,随着桑塔纳国产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上海成长起了一大批起点高、批量大、专业化、质量优、年产值超亿元、年利润突破千万元的零部件企业,到1994年底,为桑塔纳配套的数十家零部件企业都形成了20万辆的整车年配套能力,上海汽车零部件工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1995年9月1日,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进行转制、改组,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和上海汽车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这一时期,上海汽车工业已成为上海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1997年,上海汽车工业迎来了第二个合资项目的落地。1997年3月25日,中美合资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成立,这是当时中美两国之间最大的合资项目,被称作当年上海的“一号工程”。

依靠当时上海已经逐渐发展起来的现代汽车工业体系,1999年4月,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批量投产,从1997年1月在上海浦东金桥工地打下第一根桩,到批量投产,只用了27个月时间,创下当时国内整车厂建设速度之最。

与其他合资项目最大的不同是,上海通用(后更名为“上汽通用”)采用建设整车厂与汽车研发中心双轨并行的运作方式,当时在国内属于首创,1997年6月成立的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合资设立的专业汽车设计开发中心。1999年6月13日,泛亚技术中心推出了第一辆由中国设计师和工程师为中国人设计制作的概念车——“麒麟”,并在同年的上海车展上亮相。

2002年,作为上汽和通用汽车成功合作的延续,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和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在广西南宁举行了三方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三方分别持有新公司50.1%、34%和15.9%的股份,再一次开创了“中中外”合作模式的先河。

在合资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上海市开始着手搭建汽车行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1996年,上汽集团捐赠6000万元成立“上海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会”;1997年,上海汽车金属材料研究工程中心在上海大学揭牌;1999年,上海汽车风洞实验中心在同济大学成立;2001年,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上海物资(集团)总公司等单位投资组建的上海国际汽车城正式挂牌;2002年,国内首家由企业自行创建的汽车产品自主开发研究机构——上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正式成立。

2003年,上海市全年汽车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产值首次双双突破1300亿元大关,汽车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2%,在6个重点发展的工业行业中排名第二,增幅居6个重点发展工业行业之首。与此同时,当年汽车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26.28亿元,占全市工业利润总额的28.1%;上缴税金总额102.92亿元,占全市工业上缴税金总额的19.6%,利润、税金总额均居全市各工业行业首位。“上海汽车工业成为本市工业的中流砥柱,继续引领中国汽车产业高速增长。”上海市统计局的统计资料里如是评价。

 

上海:中国汽车工业前行的排头兵

   上汽通用汽车车身车间

■引领者:海外并购第一家

2004年,上海汽车工业迎来了发展新历程。在当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排名中,上汽集团第一次以117.54亿美元的总销售额进入榜单,总排名为第461位。也许这是一个信号:上海汽车业开启了向外走的第一步。

2004年12月,上汽集团以6700万英镑收购了英国罗孚75、25车型的核心知识产权及K系列汽油发动机、L系列柴油发动机等技术。这一技术为上汽打造自主品牌奠定了基础,2006年10月,上汽自主品牌荣威正式发布。

2005年1月27日,上汽集团向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支付5900亿韩元,完成交割手续,获得双龙汽车48.92%的股份,正式成为韩国双龙汽车的第一大股东,上汽集团成为国内第一家走出国门,完成海外并购的汽车企业。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上汽集团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用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为后来者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006年,上汽集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年销售整车超过134万辆,成为全国汽车集团中销量最大的企业,同年实现集团整体上市,是国内首家在A股市场实现整体上市的汽车企业。随后,上汽集团开始以并购的方式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产线:2007年12月,上汽与跃进签署合作协议,跃进集团下属的汽车业务(跃进、依维柯、菲亚特、名爵四大品牌车型)全面融入上汽,完成并购的上汽拥有了荣威、名爵两个具有英伦血统的自主乘用车品牌,并且具有完全知识产权与生产能力;2009年,上汽集团全面收购英国LDV商用车公司MAXUS品牌知识产权及技术平台。2011年,上汽发布全新商用车品牌MAXUS大通,并推出了首款车型V8等。

除了上汽集团以外,上海汽车工业整体均呈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在上海汽车城以及上海市的各类政策吸引之下,国内外知名汽车企业纷纷前往上海建立研发中心或生产中心。2009年,上海汽车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66.79亿元,实现利润351.72亿元,年产汽车125.03万辆。到2014年,上海汽车制造业企业数量上升至527家,平均从业人员23.16万人,工业总产值达5364.95亿元,工业销售产值5322.28亿元,年末资产总计5511.0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645.7亿元,利润总额1062.29亿元,税金总额373.94亿元。

 

上海:中国汽车工业前行的排头兵

   荣威RX5

■开拓者:积极拥抱“新四化”

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趋势的逐渐形成,上海汽车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包容姿态,再次走在了发展前沿,成为了开拓者。

在电动汽车领域,2015年,威马汽车和蔚来汽车先后落户上海,这两家目前均处于新造车企业的“头部”位置。在今年1~8月累计销量统计中,蔚来汽车和威马汽车分别以11779辆和10687辆的销量成绩位居第一和第二。2018年7月10日,上海市政府和美国特斯拉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特斯拉也成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领域放开外资企业股比限制后的第一家独资汽车品牌。2018年,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新车注册登记量为7.4万辆,同比增长20.2%。

在智能网联领域,2016年,作为国内首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上海智能网联示范区开园,规划到2020年,通过嘉闵高架等道路智能改造,形成汽车城与虹桥商务区两个城市独立共享交通闭环,覆盖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测试车辆争取达到万辆级;2018年3月,上海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发放了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号牌;今年9月,上海为上汽集团、宝马和滴滴颁发了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牌照,成为国内首个为企业颁发该项牌照的城市。

在共享化领域,2017年,上海汽车集团和上海汽车城共同出资成立环球车享汽车租赁有限公司,EVCARD和e享天开,经过两年来的摸索,有望实现盈利;2019年,滴滴出行与德国大众在上海市成立了合资公司,开展以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为中心的共享出行业务。

在国际开放的道路上,上海也始终是开展先行先试的重要地区之一。2015年1月,上海自贸区汽车平行进口试点开闸,正式拉开了我国平行进口汽车试点工作的帷幕。  2018年,我国汽车产销遭遇了首次下滑,2019年,“寒冬”仍在继续,但2019年上半年上海市生产总值仍完成了1.6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9%,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快速增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1.1%,产值也同比增长了6.7%。工业投资增长强劲,汽车制造业同比实现了54.9%的增长。

回望上海汽车工业发展的70年历程,汽车工业早已不再是上海的支柱产业这么简单,它正在成为拉动乃至推动上海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也已经成为上海走向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