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市寒冬下,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表现最好的非新能源莫属,新能源也由此被看做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下一个“主战场”。既然如此,那俗话说的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新能源“后勤部队”的充电桩建设行业发展如何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
在新能源电池技术仍在发展阶段的今天,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输出保障,充电设施建设的完善与否直接关乎到了新能源汽车究竟能开多远,更关乎新能源汽车产业到底能走多好。
正因为如此,自2014年起,我国开始全面开放新能源汽车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准入,大力推进社会资本投资充电桩建设。
2015年被看作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元年,新能源汽车的火热,同样也带动了充电基础设施行业的快速发展。2015年11月17日,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住建部四部委联合颁布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该指南提出,按照适度超前原则明确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目标,计划到2020年新增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以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之后,一系列利好政策相继出台。
2016年,财政部、工信部、发改委、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奖励政策及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通知》。
2017年,发改委、住建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统筹加快推进停车场与充电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通知》。
2018年,发改委联合能源局、工信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行动计划的通知》。
得益于此,一时间,数以万计的充电桩纷纷落地,一场关于充电桩建设的“革命”由此拉开序幕。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0年初,我国的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仅有1000个左右,而到了2018年底,我国的电动汽车充电桩数量已经达到了近73万个,增速明显。如今,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销量以及充电设施建设方面均处于世界前列。
野蛮增长背后的隐忧
对于汽车产业来说,新能源是一个崭新的领域,他没有传统燃油车近百年的经验来做基石,因此,在探索前进的道路上,新能源汽车所遇到的问题,充电基础建设一个也没有落下。
在快速跃升的建设数字背后,是充电桩行业的野蛮生长。
“在建设充电桩时,很多企业考虑的不是把桩建到最需要的地方,而是先把桩建起来再说。赶着财政补贴的窗口,只要建一个充电桩就可以拿到一个充电桩的补贴,至于建在哪里、效益如何反倒成了其次。” 国家863电动车重大专项动力电池测试中心主任王子冬曾坦言。
一边是充电桩数量的激增,一边却是使用率的不足,随着市场矛盾的逐步显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在2018年逐步进入到了洗牌阶段。
2018年年初,有消息称深圳充电网科技公司因资金链断裂而停止运营,深圳市沃尔核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人民币800万元受让聚电网络48.776%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2018年7月9日,在新三板挂牌交易的充电桩运营企业北京富电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430087)正式终止挂牌,成为首家退市的充电桩运营企业。
2018年7月31日,深圳容一电动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公司解散公告,公告称因研发资金投入过多,未能及时转化为效益;因融资方式不当,公司运营财务成本过高。公司近年来持续亏损,已无法继续经营,公司于2018年7月31日依法解散,进入清算程序。
显然,伴随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扩张,一些诸如投资较高、回报周期长、盈利模式不明等问题随之而来。除了少数几家头部企业已经完成相对完整的商业布局外,部分融资难、持续亏损的企业将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
2019发展关键词:探索创新
或许有人会问了,一些车企的“倒下”,是否意味着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崛起无望?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中汽协预测,预计到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60万辆,同比增长30%。这一数据背后,隐藏的是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体量”的进一步增长。
而中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也曾表示,从行业的规律来看,最合理的车桩比应该是1:1。这对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增长空间。
在1月18日召开的中国充电联盟年度工作会议中,中国充电联盟理事长董杨说到:“2019年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将迎来最好的一年,各部委已经沟通意见,要求各地方政府不要补车,要补充电基础设施,并要求地方政府出台详细的实施办法。”
董扬表示,从各国政府的表态和车企的投入来看,电动车发展大势已定,充电事业是电动车发展的基础。在多种扶持政策推出的情况下,我国充电桩建设速度落后于汽车保有量的增长的现象将逐步改观,民营企业有望从中短期的海量工程和设备订单中获利。
显然,伴随着国家政策补贴的红利转向充电桩行业,2019年有望成为充电桩行业的“拐点”,而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推进、充电功率的提升、支付体系的优化,一些有实力、真正能够解决用户充电难问题的充电桩企业有望迎来盈亏平衡或盈利。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2018年全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信息发布稿》,截至2018年底,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30万台。其中,特来电运营12.1万台、国网运营5.7万台、星星充电运营5.5万台、上汽安悦运营1.5万台、中国普天运营1.4万台,这五家运营商占总量的87.2%,其余的运营商占总量的12.8%。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内充电桩保有量最高的电桩运营商,特来电已经开始了对新运营模式的探索。它提出了“共建共享”的轻资产运营模式,从充电桩投建型企业转型为充电网运营公司。通过挑选盈利优质的充电站,共建共享,由合伙人持有资产,由特来电负责建设、运营和平台服务,实现公司平台化的轻资产运营。截至目前已经有20多个地方政府平台和企业,以及北汽新能源、长安等车企都成为了特来电的合伙人。
“共建共享”的运营模式可以帮助公司在合理控制自有资本投入的基础上,汇集更多的优质资源和社会力量,同时有效带动充电设备的销售,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总结:
如今,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充电市场“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单单依靠充电桩运营难以带来盈利,因此,在技术领先的前提下,如何让电桩“活”起来,如何做到商业模式的多元及创新,将成为充电桩企业们更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