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刚刚过去的炎热夏天依然印象深刻,热浪总是接踵而至,从“玉米粒”到“爆米花”,可能只有一个空调的距离。极端天气影响到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汽车制造业来讲,也有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正在发动中。一个不算很新的概念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碳中和”。
刚刚举办的法兰克福国际车展上,大众、戴姆勒、博世等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再次重申了各自的碳中和目标,在大力增加汽车产能的同时,又将减少排放污染放在了首位,可以说是“一脚油门一脚刹车”,踩得不亦乐乎。想知道汽车行业的“碳中和”目标发展到什么阶段?车企又拿出什么样的应对措施?汽车之家将为你一一解答。
60s读懂全文:
1、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问题,欧盟正式提出预计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汽车制造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污染源,担负着艰巨的节能减排任务。
2、沃尔沃、大众、戴姆勒、大陆、博世等企业纷纷推出各自的碳中和目标,补偿性措施显然不是长久之计。想要最终达成碳中和的目标,还要从生产制造、尾气排放等各个环节进行改进,才能最终遏制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
3、碳中和不仅仅是某一家企业或组织的使命,更需要消费者、制造商等每一个环节的人们都联动起来,最终将碳中和目标从概念照进现实。
●专产二氧化碳的“铁皮怪”
2018年8月,瑞典一位15岁的小姑娘Greta Thunberg曾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名为“Friday for Future”的周五罢课活动,希望能够为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发声。同年11月,欧盟也正式发表声明,希望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一时间节点定位较为长远,也展现出欧盟对于目标实现做好了打“长期战”的准备。
其实早在2006年,“碳中和”这个词汇就被收入了牛津字典中,环保人士希望通过计算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然后利用植树等环保方式将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最终零碳排放的目的。众所周知,汽车行业已经成为二氧化碳排放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从产业链上游的冶金、电子、机械、化工行业,到下游产业链涉及的物流、运输、租赁等领域,以及燃料生产及汽车使用阶段,碳排放可以说贯穿了整个汽车生命周期。
单从汽车使用阶段来看,如果按照每亩人工林吸收1.83吨二氧化碳计算,1.5亩人工林才能抵消一辆普通轿车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据刚刚公布的乘联会数据显示,我国8月份仅轿车销量就达到了77.7万辆,加上油耗更高的SUV、MPV车型等等,其二氧化碳排放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看车企如何“吐了吃”
说起“碳中和”,在这个概念还未进入字典时,沃尔沃的根特工厂就已经通过设备改造,利用风能、生物燃料和绿色电能,实现了碳排放为零的目标。此后,沃尔沃又在瑞典瓦拉市、图韦市和布拉奥斯都市以及美国的弗吉尼亚州建立了碳中和工厂。沃尔沃集团还推出新效能运动,希望在长期的汽车制造过程中,通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获取高能效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2018年6月,大众汽车被曝出“排放门”事件,德国检方对其做出1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8.39亿元)的罚款,大众汽车表示认罚并将承担相关责任。同一时间,戴姆勒也因柴油车排放污染问题被德国政府召回77.4万辆汽车。除了德系车,日系汽车品牌铃木、马自达、雅马哈也因尾气造假事件而令消费者信任度大打折扣。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许多车企不惜铤而走险,闹出各式排放丑闻,一时间,“造假者联盟”成员层出不穷。
此前深陷“排放门”丑闻的大众集团为了扭转负面形象,在2019年3月,大众制定了非常激进的电动化战略目标,以响应欧洲2050年完全实现碳中和的愿景。未来,大众将在10年内推出70款电动车,并提供以环保为前提的电力生产方式,用投资环保项目的方式作出补偿。即将推出的ID.系列产品将使用大众MEB电动车平台进行生产,可以看出,这一系列产品被大众给予厚望,用来承担碳中和愿景的达成重任。
比大众更激进的是戴姆勒集团,他们提出的2039年实现碳中和计划,更比欧盟的目标预计完成时间提前了11年。此外,到2030年,戴姆勒计划将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销量提升至乘用车销量的一半以上。戴姆勒对外承诺,未来所有新建的梅赛德斯-奔驰工厂将从开工之初就保持碳中和状态,其他欧洲现有工厂则从2022年开始达成这一目标。也就是说,距离戴姆勒工厂碳中和这一“小目标”,现今只剩下不到3年的时间了。
不仅仅是整车制造企业,零部件供应商也纷纷站队响应,大陆集团在此前刚刚举办的德国法兰克福国际车展上表示,将在204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并在全球所有生产基地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在经营层面,大陆集团表示未来10年内会将能源支出减少五分之一。然而,大陆集团面临的不仅仅是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还有德国政府高昂的企业税收带来的产需压力。
另一家零部件供应商博世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将逐步增加可再生能源在公司生产及能源使用中的份额,并在2030年前投资1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8.39亿元)用于提升各分支机构相关能效。财大气粗的博世为了达成碳中和的目标,将会通过从传统电厂购买绿色能源的方式,以抵消碳排放带来的不利影响。当然,上述措施只是针对不可避免的碳排放采取的补偿性措施,真正想要实现碳中和,还要从源头上杜绝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
●集各方努力达成碳中和愿景
近些年来,电动化开始成为各大车企新车规划的重要主旨,望着各种时间节点和眼花缭乱的激进策略,人们也许会质疑,这些目标真的能够达成吗?以欧洲市场为例,2018年,欧洲汽车市场上仅有60余款电动车型对外销售,而按照各家车企的“电动化”进程,两年之后,这一数字将飙升至210款,和2018年相比,电动车型数量需要增长250%才可达成目标。
尽管任务艰巨,但碳中和确实已经迫在眉睫。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也在日益加强,许多新兴事物开始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共享单车、共享汽车都是人们为了强调绿色出行、健康出行而发明的产物,新造车势力的崛起也说明电动车开始逐渐为消费者所接纳,动力环保性能成为人们选车购车时不再忽略的主题。归根结底,企业最终是要服务于消费者,客户的需求发生变化,企业自然要随之调整自身的战略规划。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碳排放不仅仅存在于汽车使用阶段,制造过程中上下游产业链也在不断向我们的环境输送污染,基于此,供应商应该尽可能选择可回收材料,从源头上对废物排放进行控制。此外,在生产制造环节,采用可再生能源也可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在金融、科研、制造业等各方面做到协同发展才是关键所在,零碳排放的达成必将引起巨大的社会变革,保证生产事业的平稳过渡,也是企业需要深思熟虑的关键。
2018年7月,中国正式启动“蓝天计划”,提出了未来5年内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15%的针对性要求。计划中特别指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要达到200万辆左右,并将重点区域的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公交车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汽车。另一方面,中国品牌车企的新能源汽车战略推进得非常迅速,截至目前,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和保有量均占到世界的一半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新能源汽车战略成为众多中国品牌车企不容忽视的发展重点,但在动力电池乃至新能源汽车的整个生产制造环节,中国品牌车企依然无法做到完全的零碳排放,与欧洲等国家车企相比,碳中和的概念明显还未能完全推广开来。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开始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汽车的节能减排应该提上企业的战略日程。“国六”排放标准已经来临,对标欧洲等国的排放标准甚至更严格,车企也应该提升减少污染排放的意识,并为此做出相应的目标及准备工作了。
碳中和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对企业做出惩罚,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危害已经成为燃眉之急。未来全球气候的升高还是降低,完全取决于我们现在所做的每一步决定。风暴已经来临,碳中和目标的达成,将和每一家企业都息息相关。
编辑有话说
日前,法国科学家发出警告称,温室效应引发的环境问题比人们此前想象的还要严重,目前最坏的状况是,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增高7摄氏度。2003年的热浪效应在法国曾经造成1.5万人死亡,未来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意味着此后热浪天气将成为常态。碳中和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使命,“我们无需讨论是否办得到,而是该思考如何办到。”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彼得堡气候对话”中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