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LMC Automotive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前十个月,全球新车累计销量为7435万辆,同比下滑5.3%。也就是说,全球主流汽车企业均面临着或多或少的产销压力。与此同时,汽车产业向新四化转型所带来的研发、生产、人工等压力也持续让主流车企感到“如刺在背”。
“车圈盘点”由汽车之家行业频道出品,带你回顾2019年全球汽车产业风云。这既是一份车圈大事件的年度榜单,也是属于汽车消费者的集体记忆。因为时代向前的车轮上,有我们每一个人。
■奔驰:裁员1100人,削减10亿欧元成本
就在不久前,奔驰发布了其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奔驰的营收达到670.18亿欧元,同比微降;其息税前利润为20.49亿欧元,同比下降62%;其经营利润率更是下降至3.1%。
按照上述规划,奔驰将在2022年之前削减约10亿欧元的成本,并于2020年实现约4%的经营利润率,在2021年实现约6%的经营利润率。所以说,看似“风光”的豪华品牌,其实日子并不好过。
■奥迪:裁员9500人,削减150亿欧元成本
与奔驰相比,奥迪的“开元节流”来的更猛烈一些。实际上,自2018年开始,奥迪就已经开始了其庞大的降本计划,但奥迪始终没有公布其计划的全部内容,但从时不时曝光的信息当中能够发现,奥迪的“瘦身计划”并不容易。
今年5月份,奥迪首席财务官Alexander Seitz在奥迪股东大会上提到,奥迪正在致力于优化全球产能及员工水平,并称150亿欧元降本计划中有70%已经得到了执行。而拉姆·肖特则提到奥迪正在考虑停产奥迪TT及奥迪R8。
■宝马:维持员工总数,削减120亿欧元成本
今年3月份,宝马对外公布了一项涉及120亿欧元的降本计划。按照上述计划,宝马将采用数字化(数字仿真和虚拟验证)的研发方式以减少新产品的研发时间和研发费用,截至2024年,这一方式将帮助宝马削减至少4800辆原型车的研发流程。
■日产:裁员1.25万人
今年11月份,日产2019财年上半年(2019年4月1日-2019年9月30日)财务报告显示,其上半财年的营收为50331亿日元,同比下滑9.6%;净利润为654亿日元,同比下降73.5%,自“戈恩事件”爆发之后日产的财务几乎已经降至冰点。
■美系车企:福特裁员数万、通用每年削减60亿美元成本
与上述几家不同,福特的“开源节流”由来已久。早在2017年5月份Jim Hackett(韩凯特)正式就任福特CEO之后,其便向外界透露了一项涉及110亿美元的降本计划,而在2018年10月,这一数额变为225亿美元。
与福特一样,通用也是早早的就开始进行开源节流。2018年11月份,通用对外表示将通过全球裁员、削减产能等方式进行降本,而在2019年全年,通用也一直在执行这一计划。
■现代/起亚:裁员1300人,优化两座工厂
聊完德系、日系、美系,咱们再来看一下韩系车企在这一年的状态。实际上,韩系汽车品牌在2019年的发展并不算好,尤其是在中国市场。
今年7月份,韩国媒体Business Korea发布消息称,源于销量下滑,现代与起亚在中国市场的员工数量分别减少了968人和307人;而在今年10月份,经过激烈的商讨,现代终于与工会达成共识,在2025年之前裁减20%的员工数量。
■中国车企:变卖家产成常态
在全球汽车产业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之下,中国车企也不能幸免。但中国车企所展现的状态却是冰火两重天,诸如吉利、长城等车企发展稳定,但众泰、力帆、海马、知豆等企业却为了生存浴血奋战。
今年10月份,力帆股份发布最新一季财报,其2019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26.33亿元,同比下滑2064.56%。另据其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其流动负债已高达192.83亿元。面对困境,力帆曾试图“变卖家产”回血。
实际上,除了力帆之外,上述提及的众泰、海马、知豆等企业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而面临困境,上述几家车企能够做的除了“变卖家产”之外,似乎并没有余力像德系、日系、美系车企那样制定完善的降本增效战略。但客观的说,上述几家中国车企的体量与BBA、日产、通用等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其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确实存在很大的欠缺。
■编辑有话说:
此前,外媒有一篇报道曾讲到,奔驰、宝马、奥迪三大传统豪华品牌都设有一个专门的经营数字分析团队,团队人数或达数百人,而这个团队的主要任务便是对其经营数据进行分析,从产销量、产品投放、员工水平、研发投入、市场分析等等各个层面为其发展战略提供支持。
而通过对全球车企降本增效战略的盘点,我们能够发现,德系品牌对于经营策略的把控能力确实比较强大,对于大环境下行的抵抗能力也十分可观。而除了德系品牌之外,日系品牌与韩系品牌能力稍差,但也能够提出可行性较高的降本增效战略。反观中国车企,除了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之外,中小型企业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逆境求生能力确实存在短板。但这并不是说中国汽车企业一无是处,而是说在经营理念及经营策略上,德系车企的做法值得其他车企,尤其是中国车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