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下行 车企如何“自救”?

企业 汽车之家 王林 1091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据LMC Automotive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前十个月,全球新车累计销量为7435万辆,同比下滑5.3%。也就是说,全球主流汽车企业均面临着或多或少的产销压力。与此同时,汽车产业向新四化转型所带来的研发、生产、人工等压力也持续让主流车企感到“如刺在背”。

面对诸多压力,全球主流车企不约而同的将目光聚焦到“开源节流”这一关键词之上,旨在通过裁员、关闭工厂、缩减产品线等降本措施来实现对“未来”的把控。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全球主流车企的“开源节流”之道,看看他们都是如何做的。
产业下行 车企如何“自救”?

“车圈盘点”由汽车之家行业频道出品,带你回顾2019年全球汽车产业风云。这既是一份车圈大事件的年度榜单,也是属于汽车消费者的集体记忆。因为时代向前的车轮上,有我们每一个人。


奔驰:裁员1100人,削减10亿欧元成本

就在不久前,奔驰发布了其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奔驰的营收达到670.18亿欧元,同比微降;其息税前利润为20.49亿欧元,同比下降62%;其经营利润率更是下降至3.1%。

在财务状况持续恶化的大背景下,奔驰不得不开启了“开源节流”之路。在戴姆勒最近召开的资本市场日上,CEO康林松公布了最新一期三年规划,在供应链体系方面,奔驰将审查现有所有供应合同并作出适当的调整,优化零部件采购成本;在固定投资方面,在2022年之前逐年降低投资规模;在人员结构上,削减约1100个管理职位;在运营方面优化库存、优化经销商金融等。
而在最为重要的产品及平台方面,奔驰也制定了相关优化策略。按照此前曝光的信息,其X级皮卡、E级All-Terrain、MPV车型Citan都是被裁撤的对象;而在平台上面,奔驰决定增加MFA2平台的使用,来降低研发成本、减少研发投入。

按照上述规划,奔驰将在2022年之前削减约10亿欧元的成本,并于2020年实现约4%的经营利润率,在2021年实现约6%的经营利润率。所以说,看似“风光”的豪华品牌,其实日子并不好过。

奥迪:裁员9500人,削减150亿欧元成本

与奔驰相比,奥迪的“开元节流”来的更猛烈一些。实际上,自2018年开始,奥迪就已经开始了其庞大的降本计划,但奥迪始终没有公布其计划的全部内容,但从时不时曝光的信息当中能够发现,奥迪的“瘦身计划”并不容易。

今年2月份,奥迪现任CEO拉姆·肖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称,奥迪计划在2022年之前节省约150亿欧元的成本,其中其裁员规模或达到10%(非强制裁员,人数或达到1.4万人)、车型体系将削减45%左右。

今年5月份,奥迪首席财务官Alexander Seitz在奥迪股东大会上提到,奥迪正在致力于优化全球产能及员工水平,并称150亿欧元降本计划中有70%已经得到了执行。而拉姆·肖特则提到奥迪正在考虑停产奥迪TT及奥迪R8。

而在今年11月份,奥迪终于官宣了其裁员计划。据奥迪官方信息显示,在2025年前,奥迪将裁员9500人(以提前退休的方式进行),约占员工总数的10%。这一裁员计划将为奥迪节省约60亿欧元的成本。

宝马:维持员工总数,削减120亿欧元成本

今年3月份,宝马对外公布了一项涉及120亿欧元的降本计划。按照上述计划,宝马将采用数字化(数字仿真和虚拟验证)的研发方式以减少新产品的研发时间和研发费用,截至2024年,这一方式将帮助宝马削减至少4800辆原型车的研发流程。

而在人员调整方面,宝马则隐晦的多。按照宝马的说法,其会继续招募电气化、数字化、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工人及IT类专家岗位,但其员工总数量将维持在2018年的水平,也就是说宝马通过隐性方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裁员。
11月28日,宝马再度对外宣称将从2020年削减绩效奖金,按照新的绩效在2019年获得9100欧元的员工只能获得7600欧元,缩减比例达到16.5%;此外,未来签署40小时合同的员工的奖金和圣诞节奖金将以每周35小时为基础计算。
在产品体系方面,宝马宣称多达50%的动力传动系统将被淘汰,另外将定期对产品投放进行评估,并寻求零部件采购及生产成本的降低。而在单一车型方面,宝马提到不会为宝马3系Gran Turismo推出后续车型。但从外媒曝光的信息来看,宝马2系敞篷、宝马7系、宝马X2、宝马8系等产品均受到了波及。

日产:裁员1.25万人

今年11月份,日产2019财年上半年(2019年4月1日-2019年9月30日)财务报告显示,其上半财年的营收为50331亿日元,同比下滑9.6%;净利润为654亿日元,同比下降73.5%,自“戈恩事件”爆发之后日产的财务几乎已经降至冰点。

今年10月份,内田诚被任命为日产新CEO,外界对于其如何扭转日产现状非常关注,但截至目前为止,内田诚还没有拿出一份详细的“恢复”计划,目前日产执行的“开源节流”计划仍是其前CEO西川广人于今年7月份制定的。
今年7月,时任日产CEO的西川广人(目前已被内田诚取代)对外公布了日产全新的降本计划。到2023年3月,日产将把全球720万辆的产能削减至660万辆,其产能利用率将从69%提高到86%。此外,在2023年3月之前,日产将在全球裁员12500人,其中2020年3月底裁员6400人,到2023年3月将再削减6100个岗位,裁员比例将达到10%。
而在产品体系方面,日产将砍掉盈利较弱的产品线,削减比例达到10%;其次,日产还将砍掉一些盈利性较弱的小型车项目(主要涉及达特桑品牌),以应对新兴市场需求不足的风险,旨在促进日产品牌价值的回归、增加单车毛利率等。

美系车企:福特裁员数万、通用每年削减60亿美元成本

与上述几家不同,福特的“开源节流”由来已久。早在2017年5月份Jim Hackett(韩凯特)正式就任福特CEO之后,其便向外界透露了一项涉及110亿美元的降本计划,而在2018年10月,这一数额变为225亿美元。

到底如何实现上述庞大的降本计划,韩凯特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解读,但不外乎裁员、关厂、砍车型等操作。抛开2017年和2018年不谈,2019年1月份,福特被曝或在欧洲进行裁员措施;2019年3月,福特被证实在德国裁员5000人(自愿买断计划),关闭俄罗斯三家工厂并退出俄罗斯市场;2019年6月,福特被曝欧洲裁员计划扩大至1.2万人,其生产基地也将从24个削减到18个等等。
而在中国市场,福特也执行了相关降本措施,这一措施与上述几家车企有着很大的不同。据悉,长安福特方面以“不续签合同”的方式对人员进行优化,人数或达数千人。

与福特一样,通用也是早早的就开始进行开源节流。2018年11月份,通用对外表示将通过全球裁员、削减产能等方式进行降本,而在2019年全年,通用也一直在执行这一计划。

按照上述计划,通用将对产品研发与投放进行调整,通过数字仿真和虚拟验证等方式缩短开发时间、精简平台数量、增加零部件的协同共享、缩减全球产品体系等,按照这一办法,只需要5个车型平台就能满足其75%的开发要求。
在工厂及员工方面。通用表示至少需要关闭8家工厂,其中马里兰州及密歇根州两家工厂将在2019年关闭,在2019年之前裁减全球15%的员工,其中包含25%的管理职位。据通用预计,上述降本计划在2020年之前每年将为通用削减60亿美元的成本。

现代/起亚:裁员1300人,优化两座工厂

聊完德系、日系、美系,咱们再来看一下韩系车企在这一年的状态。实际上,韩系汽车品牌在2019年的发展并不算好,尤其是在中国市场。

今年7月份,韩国媒体Business Korea发布消息称,源于销量下滑,现代与起亚在中国市场的员工数量分别减少了968人和307人;而在今年10月份,经过激烈的商讨,现代终于与工会达成共识,在2025年之前裁减20%的员工数量。

而在工厂运营方面,从今年3月份开始,“现代在华一号工厂面临关停”的消息喧嚣尘上,但现代方面一直宣称其一号工厂并未关停,仍在运营当中,随后一份疑似“裁员补偿协议”曝光。相对于现代的含混,起亚则通过官方渠道表示将其一工厂长期租赁给“造车新势力”华人运通使用。

中国车企:变卖家产成常态

在全球汽车产业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之下,中国车企也不能幸免。但中国车企所展现的状态却是冰火两重天,诸如吉利、长城等车企发展稳定,但众泰、力帆、海马、知豆等企业却为了生存浴血奋战。

今年10月份,力帆股份发布最新一季财报,其2019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为-26.33亿元,同比下滑2064.56%。另据其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其流动负债已高达192.83亿元。面对困境,力帆曾试图“变卖家产”回血。

去年10月,力帆将其15万辆乘用车生产基地转让给重庆两江新区土地储备整治中心,回血33.15亿元;去年12月,力帆又将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100%股权卖给车和家(理想汽车),回血6.5亿元。而在经营业务层面,力帆也试图通过将业务重心回归摩托车来扭转颓势。但种种做法仍未能让力帆跳出泥潭,最终重庆市政府被迫出手“救市”。

实际上,除了力帆之外,上述提及的众泰、海马、知豆等企业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而面临困境,上述几家车企能够做的除了“变卖家产”之外,似乎并没有余力像德系、日系、美系车企那样制定完善的降本增效战略。但客观的说,上述几家中国车企的体量与BBA、日产、通用等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其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确实存在很大的欠缺。

编辑有话说:

此前,外媒有一篇报道曾讲到,奔驰、宝马、奥迪三大传统豪华品牌都设有一个专门的经营数字分析团队,团队人数或达数百人,而这个团队的主要任务便是对其经营数据进行分析,从产销量、产品投放、员工水平、研发投入、市场分析等等各个层面为其发展战略提供支持。

而通过对全球车企降本增效战略的盘点,我们能够发现,德系品牌对于经营策略的把控能力确实比较强大,对于大环境下行的抵抗能力也十分可观。而除了德系品牌之外,日系品牌与韩系品牌能力稍差,但也能够提出可行性较高的降本增效战略。反观中国车企,除了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之外,中小型企业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逆境求生能力确实存在短板。但这并不是说中国汽车企业一无是处,而是说在经营理念及经营策略上,德系车企的做法值得其他车企,尤其是中国车企学习。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